都说宫廷剧遇冷,《杂思录》凭何脱颖而出?
历史剧,尤其是宫廷剧,一直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且接受程度较高的影视剧种类。自秦灭六国开始,至清廷倒台结束,两千余年的历史,数十个朝代,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与素材。
依托着物产如此丰富的宝库,中国曾推出过如《大明王朝1566》、《甄嬛传》、《琅琊榜》等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豆瓣上超高的评分足以证明观众对这一题材的认可与喜爱。

然而,国产宫廷剧的兴起带动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剧目上线,不仅拉低了国产宫廷剧的平均水平,还在轮番轰炸下让观众们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导致口碑暴死。因为上述原因,自15年开始,国内上线的宫廷剧数量骤减,影视公司选片更加谨慎,所有人都在等待下一个爆款故事的出现。
《杂思录》,也许就是这个爆款。

随着铺天盖地的国产宫斗剧攻势,观众们逐渐厌烦了依靠单一主角推进剧情的模式,也厌烦了以情爱为主导的故事内容。观众需要更加新颖的讲故事方式,更加深度的剧情,更加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在视觉观感方面,人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加真实、刺激的画面。
HBO自制美剧《权力的游戏》能够在中国广受欢迎,除了其本身过硬的素质之外,作品符合观众对于内容上需求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杂思录》被称为东方版《权力的游戏》,它是如何做到在日趋同质化的宫廷剧中脱颖而出的呢?

独特的叙述手法
与大部分艺术作品采用单一主角或少数主角的表现手法不同,《杂思录》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绝对主角,出现的主要角色在重要性上相互平等。作者通过将不同的角色嵌入到故事主体中,多线推进故事发展,也带领观众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内容。
这种表现手法能够有效避免单一主角推进剧情时的不可替代性,不会出现为推进剧情,而给主角强行设定各种巧合的情况,剧情发展真实可信。
事实上,《权力的游戏》原著中使用的就是类似的表现手法,其作者乔治·R·R·马丁称其为POV(Point-of-View,即“人物视点”)。依靠这种叙事手法,作者能够毫无顾忌的为剧情中的任意一名角色设计情节,甚至在必要时让他死去。
正是因此,《权力的游戏》中不仅矛盾冲突的多样性与激烈性可以远超其它作品,同时故事的走向以及人物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在观影过程中,许多观众都曾惊呼:“嗨,他怎么死了,我还以为他是主角呢!”

真实的画面表现
谈及宫廷斗争,观众们一般会想到的是后宫争宠、政治倾轧、改朝换代等词汇,这些的确也是中外宫廷作品永恒不变的几个话题。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宫廷作品普遍温和而内敛。即使是政变乃至朝代交替等撼动宫廷根基的头等大事,许多作品也是通过人物之口进行描述,少有会对过程中血腥的内容进行直接描写。
这种内敛的表现手法,部分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尊儒,认为武力粗俗且野蛮;还有部分原因则是剧组担心观众对较为血腥的画面接受度不高。
然而,从《权力的游戏》在中国的火爆可以发现,观众可以接受,甚至正在主动寻求更加真实的画面描写。过去剧组对于观众接受程度的担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已经完全的过时了。

人性的深入探讨
“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说呼全传》第四回中的一句话道尽了封建王朝中皇宫生活的危险与不易。
而南朝宋末代皇帝刘准在退位前发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的感慨则告诉后人,即使贵为皇族,依然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杂思录》以架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白鸾王朝为背景,在王朝权利更替、政治党派倾轧的大背景下加入个人情感纠葛,从王族、外戚、仆役三个阶级层面同时展开,讲述了人们在皇宫这一无间地狱中尔虞我诈,最后迷失自我丢掉人性的故事。
剧情前半段主要以天真的宫女田熏与宫廷伶人赤薇作为讲述角色。通过田熏受到的排挤以及赤薇受到的侮辱为引子,拉开宫廷黑暗生活的帷幕。
随着故事逐步发展,各路人物的真实面目逐渐浮上水面。为了在这座幽深的宫廷生存下去,每个人都在背叛,每个人都在突破底线,没有人能逃脱这个“权利的游戏”。然而当最后的胜利者回眸之时,才发现在参加游戏的那一刻开始,所有人就已经输掉了一切。
而故事中唯一的好人田熏,则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被背叛中,崩溃了。

独特的叙述方式,真实的画面表现,人性的深入探讨。《杂思录》展现了与中国传统宫廷题材截然不同的内容。随着国人对传统宫廷题材的审美出现疲劳以及《权利的游戏》类型作品在中国受到的热烈追捧来看,《杂思录》成为爆款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笔者期待着有一天,中国的观众能够在网络或者电视上看到国人自己制作的“权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