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离开了吉卜力,他也依然是具有自我风格的监督
我是宫崎骏的粉丝,也是吉卜力的死忠粉。这种对于这个工作室太爱的心情曾经导致我一直都很担心:
——如果宫崎骏和高畑勋有一天都真正退休了,吉卜力该怎么办?(所以它现在解散了,嗯…)
——日本原创动画电影怎么办?(好像现在也不错)
相信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思考过。

宫崎骏对于整个日本动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宫崎骏=吉卜力。
所以,随着老爷子的年纪越来越大,“宫崎骏接班人”的言论真是甚嚣尘上。随便搜索关键词相关新闻数不胜数。

曾经的押井守、细田守,到吉卜力英年早逝的近藤喜文,再到现在的新海诚……种种议论从未停止。
吉卜力其实也是有多位监督的,并不仅仅只有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个人。但是吉卜力的每一部作品,多多少少都会有“宫崎骏风格”的影响(《辉夜姬物语》除外,这部作品完完全全是高畑勋的作品)。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后来的吉卜力监督们便很难做出像《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这样的作品,风格相似,内容深度又比不上,当然就给不出什么惊喜。
直到2010年《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出世。
(以下简称《借物小人》)

我是看过《借物小人》原著的,说实话,观看感觉一般,因为是第三人称角度的讲述,时间线有些混乱(别误会,原作还是很好看的,只不过有些瑕疵)。所以当我看到《借物小人》的动画电影时,感觉到了惊艳。
是的,惊艳。
即使还是“宫崎骏式”男主女主的脸庞,但是这两位的人设却是极其出彩。很多细节刻画弥补了原作节奏感不足的缺点,删减了关于阿莉埃蒂母亲的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翔(男主)和阿莉埃蒂互动真的是描绘出了那种初恋心动的感觉。


当时我以为这是宫崎骏的作品,后来才知道它的监督是米林宏昌。
(动画监督差不多就是中国动画导演的意思,对此不做区分,默认是同一个概念)
可能是因为宫崎骏自己的固执与追求完美,对于过去曾数度提拔的新人导演,宫老显得有些不能平心静气。一再介入作品制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借物小人》则是老爷下定决心放手决不干预的首部新人导演作品。
米林宏昌,昵称麻吕。70后,96年到14年任职吉卜力。
在《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担任原画;
在宫崎吾朗(宫崎骏之子)任监督的《地海战记》中担任副动画监督;
在《借物小人》中担任监督;
担任《回忆中的玛妮》的监督以及编剧。
2014年底离开吉卜力,与西村义明(曾经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制片人)创办Studio Ponoc。之后独立执导《玛丽与魔女之花》,大家也都知道,这部作品国内已经过审,定档4月28日。
因为是关于“魔女”的题材,所以又有称呼“21世纪的《魔女宅急便》”。但是米林宏昌曾表示:这将是个不同风格的魔女动画。
虽然麻吕这么承诺过了但是我还是有点担心。
首先,从人设上来说,还是会有“吉卜力”的影子,男主还算有所改变,女主则是……

再来是世界观的问题,预告片中:女主玛丽成为魔女是去了一所魔法学校,之后遇到了阴谋,和男主彼得一起化解危机。

套路的冒险故事非常常见,《千与千寻》本质就是千寻的冒险,《哈尔的移动城堡》也可以看作是苏菲的冒险。
从内容来说,《玛丽与魔女之花》是一种玛丽得到魔力又失去魔力的历程,相对比较稳重。

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能不能玩出花儿来,还要等影片上映看过才能说个究竟。
不过从人物动作和魔法的特效的制作都可以看出满满的诚意,其中玛丽飞行片段的刻画更是一点都不输给吉卜力的作画水准。无论是快速上升、下降还是平行飞行都非常精准地传达出了人物飞行应有的状态,通过对比背景中景物的大小和女主的大小能非常具体地感受到飞行的高度,十分精彩。

在所有作画中,最抓人眼球的还是对魔力的描绘:蓝色的魔力时而像烟花一样绽开,时而又有各种变形。这些对魔力质感的独特设计非常亮眼。



我个人相当喜欢米林宏昌的作品,但是不得不说就讲故事的能力而言,麻吕不是很强。《借物小人》让我觉得惊艳的地方,除了场景和人物,还有故事脚本,然而《借物小人》的脚本是宫崎骏。
可能麻吕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剧本方面的不足,所以请来了坂口理子担任编剧(这位大佬跟高畑勋合作,担任《辉夜姬物语》的编剧)。

《回忆中的玛妮》也是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的作品,编剧有三人,麻吕是其中之一。这么一想吉卜力真的好喜欢改编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啊,《地海战记》也是其中之一。
从英国移植来的故事嫁接到日本本土,并且往往对女主的刻画多于对男主的刻画,《回忆中的玛妮》干脆就没有男主,讲的是两个女孩子的故事。甚至可以这么说,好像米林宏昌更愿意为女孩子讲故事。
要说风格的话,我觉得《回忆中的玛妮》更有麻吕自己的风格。

吉卜力历代的女主几乎都是充满正能量,而杏奈可以说是吉卜力最叛逆的女主。这种叛逆不同于辉夜姬挣脱人世间规矩的那种束缚,而是一种心理的疗伤,青春期的成长。
杏奈和玛妮的故事满足了我对秘密的朋友,秘密的心情的一切幻想。许多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对秘密朋友的渴望:唯独那个朋友知道你的心事,也唯有你能占有这个朋友。

然而影片整体却有一种悬疑的感觉,玛妮到底是谁?真实存在吗?她和杏奈有什么联系吗?
直到最后,谜底揭开。
这是一个有些孤独的故事,结尾长久让人回味,没有什么大场面的刻画,而重视人与人之间非常复杂的小眼神和小心情。虽然因为是双女主模式被很多人冠上“百合”的名号,不过我还是想说:有的时候这种细腻的感情交流就是在同性之间才能实现,产生化学反应,这种感情同样唯美。


这便是麻吕的个人风格。比起正统的完美主义型女性角色,麻吕的作品中的女生通常更感性更偏执一些,往往处在三观比较动荡的时期,最重要的是,渴求爱。


杏奈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麻吕式”女主,因为自己从小家庭的境遇所以充满了对周围人群的不信任感,孤僻又有一些执拗。遇见玛妮之后慢慢发生了改变,当杏奈终于原谅了玛妮不辞而别时,也意味着杏奈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开始明白自己是被爱的,自己并不是被遗弃的孩子。

无可挑剔的少女系治愈物语。
虽然《回忆中的玛妮》评价两极分化,但是这并不妨碍很多人都期待麻吕的下一部作品,毕竟能在强大的“吉卜力”风格下做出自己特色的作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还是有点期待《玛丽与魔女之花》,希望麻吕能交一份更优秀的答卷。

【新浪动漫(http://comic.sina.cn/)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