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动画《编舟记》——手把手教你编词典
没有校园生活,没有剑与魔法,TV动画《编舟记》就这样混在十月番的队伍中播放到了现在。这部主要讲述编纂辞典的故事,靠写实系的作画风格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吸引了一票观众的目光。看着主人公马缔光也和同事们充满激情地从事着辞典编纂的工作,你有没有受到感染,也想着投入到这场编舟之旅之中?而随着剧情的步步展开,你还记不记得动画里玄武书房的辞典编者们是怎样工作的?
今天,就让我们回顾动画,总结一下如何去编纂一部辞典吧!
记录新词汇或新用法的?快找用例采集卡!

《编舟记》中,用例采集卡的身影随处可见。对于辞典编辑来说,他们的工作是从收集词语开始的,编辑们会将从日常对话、街头招牌、书或电视广播等等各处收集来的词语用法记录到用例采集卡上,写好词条和词义后按照注音顺序整理好后用作备选。

动画中担任辞典《大渡海》监修的老国语学者松本朋佑总是随身携带着用例采集卡,每当遇到新鲜词语,便立刻做好记录。这里既表现了松本老先生将辞典编辑工作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也说明了用例采集卡确实方便实用。如此方便的小工具当然不会是日本编辑的专利,我国的辞典编纂工作者们也同样在使用这样的词语卡片。
出版过《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的商务印书馆里有一排装满词语卡片的柜子占据了整面墙,柜子上按字母A-Z的标注分成一个个小抽屉,而抽屉里的卡片便是几代词典编辑凝结心血的产物,这些统一为15cm×10cm大小的卡片,标注着词条的音形义并附例句,因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词往往会在不同场合被多次收集,同一个词语也经常会有多张卡片的情况。


影响国人的《现代汉语词典》从1956年编纂小组成立到1959年第一次定稿。三年间,小组共收集到100万张卡片,可谓十分壮观。
筛选词条:依靠选词突出辞典特色

辞典编辑们从各个渠道收集到词条内容庞杂,如何取舍成了编纂工作中重要一环,选择哪些词、又放弃哪些词,编辑们筛选标准是什么呢?以动画中编纂的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为例,为了筛选出可以收录的词条,编辑们参考了同为中型辞典的《广辞苑》、《大辞林》、《大辞泉》,其中被三本同时收录的词条会用两个红色的圆圈标记,被两本收录的则标注圆圈,只有一本收录的就打上三角,标记写在角落里,这些标记会用来被确认被采集的词条中哪些会被《大渡海》收录的大致标准。

动画中提到“《大渡海》预计收录二十三万个词条,标有两个圆圈的词条不出意外都会被收录,圆圈和三角标记的词条被采用的可能则较低,问题是没有任何标记,三本辞典都无收录的词语,如何选择这些词汇将会决定《大渡海》的特色。”可见词条的筛选对于辞典的定位而言至关重要。
委托各领域的老师为辞典撰稿
一部辞典收录的词汇辐射了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这些收录的词条数目相比,编纂人手寥寥无几。为了收录各个领域的词汇,不仅要求辞典编辑对各个领域都抱有兴趣,委托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为辞典撰稿也是十分普遍的情况。不过由于辞典所涉及的领域太广,委托超过50位以上执笔者的情况也属常见,由此可见,统一格式就显得格外重要,试想每位执笔者都按照自己的风格来写,各有各的文体,是很难整合编纂成册的。

因此,委托外部人士写稿,事先要有几个阶段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定用例采集卡中要收录的词条,接着确定编辑方针,制作出《撰述要点》。《撰述要点》需要清楚规定每一个细部项目“需要什么样的资讯、字数限制、以什么样的问题书写”,还得举出具体的例子。

随后,编辑和监修者要按照《撰述要点》一边商量一边制作成《书写范例》,写出实际的范例后再对照《撰述要点》检查是否有不符或漏掉的地方。范本只囊括了预定收录词汇的一部分,虽然大多是很基本的词条,但为了发挥范本的作用,必须要能涵括多种类型。要从各式各样的词类中选出包括地名、人名、数字等条目和图片。透过书写范例及讨论的过程,词典的方向和性质才会逐渐明晰,最后定案。

将上述工作完成后,就可以邀约外部专家执笔,委托时会一并附上做好的“撰述要点”和书写范例。辞典的深度和广度也进一步得到了保证。
辞典的修订——加法和减法的艺术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及原有词义的变化,甚至有些读音也会发生改变。一本辞典如果想要时刻跟踪词语的发展和规范词语用法与读音,那么它的编纂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修订辞典的工作也因此至关重要。
而相比起追加新词,删除原本收录的词汇更加费神,即便它们已经成为半死语或是现在不怎么使用的词汇,也不能断定就绝对没有人会再查阅,因此不慎重讨论不行。这时使用者的意见就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依据。制作一本辞典不止靠监修者、执笔者和编辑,使用者更是重要的一环。必须集结这么多角色的智慧和力量,投入漫长的时间细细琢磨,才能完成。

有追加或删除词汇的那一页,往往必须调整前后词条的字数,让每一行的走文井然有序,不能有多余的空白。必要时,连前后一页都必须小心调整,让定稿的版面看起来整齐美观。而查阅某个词时,有时候会出现“请参考OO”的附带说明,但如果“OO”在修订版中被删除,就会找不到参考条目。这是很糟糕的情况,因为会损及辞典的权威性。所以,修订时要一再检查,确认是否会有矛盾或前后不符之处。
此外,还要检查追加的新词条例句是否恰当。为此,青睐专攻国语文和文学等人文科系的大学生,组成约二十人的工读大队,帮忙检查例句是否忠于原典、新词的例句是否恰当。

在日本,有一本《日本国语大辞典》,这本辞典由日本小学馆于1972年12月出版第一卷后,每隔两三个月出版一卷,到1976年,全书20卷刊行完毕,共15000页。这部辞典由大辞典刊行会编辑,从开始编辑到出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其中共收本词50万个,用例200多万条。它的出版代表了日本当代语言学界的水平。在这部词典的凡例中载有九条编辑方针,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 本辞典根据文献,对日语之意义用法作历史性的记述。
- 历史文献上所见之词自在收词范围内,并收及现代语,亦包括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词、 专门用语。
- 语义说明大致按时代记述,其实际用例与书名同时列举。
- 用例原文不限于文学作品与所谓日本语资料,从历史、宗教以及其他各种学术部门之历史文献中广收博采。
- 文献自上古并及于明治、大正、昭和。至于汉语,则采用中国文献。
- 文献各选一种足以凭信之版本,如采用异本时,特为载明。
- 用例原文出处,力求详细。至于其分类与时代,附载其类别及作者姓名,可以一目了然。
- 置方言、语源、发音、古辞书各栏,收录各类解释。
- 词目形式及释文根据现代观点考虑便翻阅易于理解。
浮躁之人不编舟,看完了整个工序之后是不是更觉辞典编者们的工作不易?那就让我们去感受辞典中那沉甸甸的分量,保有这份敬畏之心,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用心地使用辞典,同时,也别忘了关注《编舟记》之后的剧情吧!